合肥列举网 > 教育培训 > 继续教育 >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核心考点速记
合肥
[切换城市]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核心考点速记

更新时间:2017-03-01 15:11:02 浏览次数:138次
区域: 合肥 > 蜀山 > 稻香村
地址:蜀山区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核心考点速记

考点1教师的角色
(1)教师的一般角色
①传道者角色。②授业、解惑者角色。③管理者角色。④示范者角色。⑤父母与朋友的角色。⑥研究者角色。
(2)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
①学生学习的促进者。②教育教学的研究者。③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考点2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考点3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2)激励作用。(3)评价作用。

考点4师生关系的概念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考点5辩证统一的师生关系
  (1)教学上——授受关系。(2)人格上——平等关系。(3)社会道德上——相互促进的关系。

考点6课程的含义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以及进程的安排。
  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考点7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课程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课程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也就是说,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考点8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
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主要依据。
  课程计划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构成。
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亦称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的结构(五部分组成):(1)前言。(2)课程目标。(3)内容标准。(4)实施建议。(5)附录。

考点9教学的一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考点10教学过程的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3)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

考点11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在教育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道尔顿制和特朗普制。班级授课制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或掌握知识与能力发展的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为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缺点:难以因材施教;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缺乏灵活性。

考点12德育的概念
  广泛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考点13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

考点14德育原则
  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考点15课外活动的形式
  (1)群众性活动。
①报告和讲座;②各种集会;③各种比赛;④参观、访问、调查、旅行;⑤社会公益活动。
  (2)小组活动。
①学科小组;②技术小组;③艺术小组;④体育小组。
(3)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是学生在课外进行单独活动的形式。它往往与小组或群众性活动相结合,由小组或班级分配任务,根据个人的兴趣、才能,个别单独地进行。

考点16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特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主要特征:言语和概念发展速度惊人,思维集中化和不可逆,只注重状态。
3.具体运算状态(7~11岁)标志:出现“守恒”的概念,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思维开始发展到形式阶段。
  皮亚杰提出,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四个因素是: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考点17智力差异与因材施教
1.为了对人的聪明程度做定量分析,心理学家创造了许多测量工具,这些工具被称作智力量表。世界上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
  智商:即智力常数,它是通过智力测验所得分数来表示人的智力水平高低的一种相对指标,简称IQ。计算公式如下: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2.智力的差异:包括智力的个体差异和智力的群体差异。(一般认为,IQ超过140的人属于智力超常,IQ低于70的人属于智力低下。)
3.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反思型与冲动型、整体性和系列性、心理自我调控等方面。

考点18联结学习理论
1.桑代克的尝试—尝试错误说
  桑代克根据实验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准备律,效果律,练习律。
2.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
  (2)刺激的泛化与分化(会判断泛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将不同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1)强化;(2)强化的程式;(3)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4)消退;(5)惩罚。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交互决定论(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都是作为相互决定的因素起作用)
  (2)观察学习(分为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性观察学习和创造性观察。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和动机过程)
  (3)对强化的重新解释(除了直接强化外,班杜拉还提出了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考点19认知学习理论
1.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布鲁纳是美国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
  (1)学习观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倡发现学习;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2.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
  (1)有意义学习的含义:就是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教材要有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3)意义的同化:三种模式即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组合学习。
  (4)组织学习的原则以及策略:逐渐渐分化原则;整合协调原则;先行组织者策略。

安徽教师招考(www.a***)
合肥继续教育相关信息
注册时间:2015年03月03日
UID:189429
---------- 认证信息 ----------

查看用户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