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列举网 > 商务服务 > 其他商务服务 > 新时代需要抓住教育的核心 让人才建设有更好的环境
合肥
[切换城市]

新时代需要抓住教育的核心 让人才建设有更好的环境

更新时间:2018-06-06 09:25:37 浏览次数:48次
区域: 合肥 > 新站
  教育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新时代一流大学教育思想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先进教育思想指引,面向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新要求,需要构建以使命观、质量观、教学观、文化观、卓越观和特色观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思想体系;把教育思想转化为行动自觉,关键是加强党的领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教育教学改革,健全教师成长有效机制,抓好教学重点环节,强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全党全国人民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的指导思想。在教育领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深刻阐释了我们党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全面回答了“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性问题。在2018年5月2日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清晰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必须遵循的行动指南。

  站在新时代,面对国际大格局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到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时期,面临新形势、承载新使命、担负新任务,创建一流大学必须以教育思想为指导,树立新理念、迎接新挑战、谋划新发展,从根本上回答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教育教学,以一流的人才培养支撑公平而有质量的高等教育,加快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

  教育思想始终引领着高等教育发展。伴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全过程,教育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提升和凝炼,决定着大学的发展趋势。教育思想不仅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思想,更是指引大学布局一流学科,终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前提。指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核心。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彻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毫无疑问,思想引领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没有教育思想理论作为先导,目标很难实现。深刻认识新时代的教育思想,既需要立足现实、把握时代特征,又需要寻根溯源、汲取历史营养,站在中外高等教育发展的高度,领会新时代教育思想之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

  纵观近千年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不同阶段的高等教育思想反映着不同时代发展的特征与诉求。大概分为几个阶段:阶段,中世纪大学为教会服务的教育思想,拉开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序幕。由于基督教会对文化的垄断使得高等教育处处都渗透着神学。现代大学的许多特征源于中世纪大学,如教学组织、课程设置、考试标准、学位授予等都是从中世纪大学继承而来的(徐继宁,2009)。第二阶段,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加快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世俗化进程,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引领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中世纪占垄断地位的宗教势力日益减弱,大学成为世俗政权的工具,服务于国家的需要;大学由国际性的机构转变为民族性的机构;学术自由风气逐渐形成。第三阶段,18世纪60年代次工业革命,到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为工业社会提供合格劳动力的教育思想,掀开了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新篇章。工业革命使高等教育领域发生深刻的变革,唤醒了传统大学的社会责任,促进了高等教育民主化的进程,催生了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第四阶段,20世纪中后期,人类进入科技时代。科技引领社会发展的教育思想,加快了高等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以高深技术研究开发引领和服务社会的研究型大学在美国应运而生。可见,不同时期高等教育思想都有自身特点,往往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紧密相关,是对国家需求、社会发展的集中反映。

  中国百余年的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历程跌宕起伏,从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实践乃至国家发展的影响来看,可分为多个历史时期,它们更迭交错映衬出中国近现代百年风雨历程。清末民初开启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之滥觞,在旨在救国济民的洋务运动中,北洋大学堂、京师大学堂、南洋大学堂等一批新式教育机构逐渐发展起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战争和教育发展总趋势,制定了教育必须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教育必须为工农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的教育方针(朱永新,2011)。我们党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延安女子学院、鲁迅艺术学院等一批红色大学,让伟大的抗战教育运动与伟大抗日战争结合起来。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高等教育艰难起步,1949年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来我国高校进行了院系调整,开展了“以俄为师”的高校教育改革(董宝良,2007)。1955年,明确提出培养社会主义社会的新人、建设者的目标和德、智、体几方面全面发展的标准。“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高等教育迷茫踯躅,“文化大革命”的10年时间里,高考制度废除,高等教育发展停滞。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高等教育迎来新的春天,逐步恢复和发展。1977年恢复高考极大振奋了教育战线,特别是广大师生振兴教育事业的决心。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培养“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1993年起,国家先后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大高校改革力度,办学机制,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赢来大发展、大跨越、大提高的新时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5年国家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进入21世纪之后,在全面扩招政策的作用下,我国高等教育迈出大众化步伐。党的十六大提出,教育优先发展,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主题,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中心环节,引领高等教育科学发展。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201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新阶段,开创全面建设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高等教育强国的新征程。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教育思想,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要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历史证明,当国家处于生死动荡的时期,教育难以救国;现实证明,当国家处于和平建设的发展时期,教育能够兴国;面向未来,当国家处于伟大复兴的跃升时期,高等教育可以强国(吴岩,2009)!纵观我国高等教育百余年的发展历程,社会需求变化引发教育思想变化,教育思想变化引领高等教育的变革。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教育思想,从历史和现实、国外和国内的维度,总结好、凝练好和发展好新的教育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当前,我国正处在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关键节点上,必须洞悉发展新形势,准确把握对社会主义办学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科学认识,进而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育模式改革,加快教育强国建设进程。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提出,放眼全球,当今世界正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人类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中国政府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加速调整演变,直接影响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面对逆全球化、局部战争、文化冲突、环境恶化、移民、老龄化等问题,全球高等教育必须做出适当调整,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支撑和方向。当前,已有70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全球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35.64%,预计2030年将达到50%。也就是说,到2030年全球将整体性地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可以说,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历史新拐点,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时代命题。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中国政府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在加强顶层设计、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培养高层次人才以及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成就凸显。在“请进来”方面,我国学习借鉴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的教育。与一些国家合作,建立与承担了2600多个办学机构和项目,其中1324所是本科以上学历层次的办学机构。在“走出去”方面,我国已在全球14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在国际交流方面,中国先后与47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随着我国国力的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加快融入国际大格局中,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强。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总理用5个关键词来描述这次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一是引发,即可能引发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深刻调整乃至重新洗牌;二是重塑,即可能重塑一个国家、地区的竞争力乃至在全世界的位置;三是颠覆,即可能颠覆很多产业的形态、分工和组织形式,产生新的业态和产业;四是重构,即可能重构人们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五是改变,即可能改变人与世界的关系。因此,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到来,要求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定 位与作用,要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支撑转变为支撑与引领并重,并成为新时代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大红利和牵引动力。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对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作用提出新定 位,对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布局调整提出新思路。以全球视野和时代眼光观察世界科技创新发展,多次提出新一轮科技革命。2017年在两院院士科学大会上的讲话再次强调,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当前,国家对战略科技支撑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我们国家的科技创新由过去的跟跑为主,逐步转向更多领域中并跑、领跑,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正在引领世界潮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

  世界格局变化与科技形势发展,要求高校的学科专业布局必须围绕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需求、以新时代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和产业深度融合为主要模式,对高等教育的学科布局、专业设置进行调整。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并能够持续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因此,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五大建设的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重点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更加迫切;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性特征,要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结构和学科专业设置,以满足社会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人才需求;这些因素都对高校学科专业布局调整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面对新矛盾。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和毕业生人数已居世界首位,但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增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可以概括为:办党、人民群众和广大师生满意的大学成为根本要求(李元元,2017);以质量提升为目标的内涵式发展路径成为共识;全球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得到了高度重视;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群众对于公平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与其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管培俊,2017),具体表现在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有数量”到“有质量”、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变化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呈现新特征,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新要求、新任务。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裴学进,2015)。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高等教育规模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比例达到20%,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正在向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迈进。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总体目标。对照十九大确立的发展目标,我国高等教育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从高等教育自身来看:一是精力、资源、政策还没有完全转化到内涵建设上,基础性制度还不健全;二是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仍未能有效满足;三是办学质量、办学水平缺乏刚性要求,办学特色尚不显著;四是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和知识能力结构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要求;五是招生考试制度、教学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等需要不断调整和变革。虽然存在问题,但是综合研判,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我们坚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成为世界一流、越来越多的学科专业成为世界一流、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成为世界一流。而且,重要的是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要早日成为世界一流,只有人才培养质量世界一流了,中国大学也就是真正的世界一流了。

  先进的思想是科学发展的前提。高等教育的发展首先需要先进的教育思想引领,这样才能保证正确的方向和取得成效。教育思想由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思想体系组成,观念是思想的价值指导,体系是思想的实现路径,两者相互依存。

  思想观念是改革发展的灵魂。创建一流大学和培育一流人才,首先要树立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观念。进入新时代,着眼于民族伟大复兴、立足于治国理政实践,坚持问题导向,紧扣时代脉搏,对高等教育做出全局规划,并提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四个服务”;历史使命是助力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其发展目标,“双一流”建设是实现使命的有效路径;加快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发展模式,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根本动力,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根本保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关键因素,扎实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是高校发展的内在灵魂。这些重要论述是指导我们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遵循。

  世界一流大学都有自身鲜明的特色,我们不能照搬套用,而是顺应发展潮流,既要注重借鉴先进经验和文明成果,又要注重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结合,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时代特征的符合学校特点的先进教育思想体系。我们认为,新时代一流大学建设需要构建以使命观、质量观、教学观、文化观、卓越观和特色观为核心内容的教育思想体系。

  (1)使命观。一方面强化“四个服务”意识,切实担负起大学的时代使命。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脱离了这个大实际,高等教育就失去了办学的根本,就很难办好”。“四个服务”思想,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指针。为人民服务,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中国治国理政服务,就是教育必须为党的治国理政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和人才支撑;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就是教育事业必须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方向;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就是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是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大学始终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另一方面聚焦大学的人才培养使命,不忘初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落实立德树人,要把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放在首位,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双一流”建设资源必须向人才培养方面倾斜,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处在综合改革的中心环节。只有树立这一先进的教育思想,才能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才能做到服务国家战略、勇担民族复兴使命,办好大学、出好教育,让党和国家满意,让人民群众满意,让师生员工满意。

  (2)质量观。新时代追求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相连。高等教育质量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因为人才培养质量是大学生存的基础、发展的生命线、完成使命的保障,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而大学的质量观受到它独有的质量文化的深刻影响。如何理解大学的质量文化?质量文化分为物质、行为、制度及道德4个层面的内容,大学质量文化就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为师生普遍认同的群体质量意识、质量价值观、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管理和奖惩制度的总和。质量文化是促进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的持久、深沉的力量。一所大学如果没有扎根于大学文化里的质量文化,就不是一所成熟的大学,更不可能是一所好大学(吴岩,2017)。建立新的质量文化,大学需要形成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意识,将质量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将质量要求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一旦质量文化融入到大学的基因里,它就能获得长久、持续的发展。

  (3)教学观。新时代教育思想的内涵包括先进的教学观念和实现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一流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是未来的社会精英。当前,我们要针对大学教育中存在的个性化教育、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等不足的问题,从教学抓起,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质量。首先,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有学者提出,大学既要有高度,又要有温度,而大学温度的感知者,主要来自学生。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关爱学生,帮助学生健全人格,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应当作为大学教育的首要追求。其次,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袁振国,2015)。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多层次性的,学生本身也存在差异性,只有多样化、差别化、个性化地培养学生,才能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多方面需求的人才。没有一成不变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关心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创新潜质的开发,引导和教育他们循着自己的志向和兴趣,成为不同类型、各种规格的人才。再次,坚持学习成果产出为导向的理念。传统的教学是以课程为导向(Course-Based Education),教师的授课进度和授课质量是主要因素,以教师为中心是自然而然的。而在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理念下,教育者必须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作为教育系统运作的驱动力。因此,创建一流大学需要把教育教学改革的焦点进一步转向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创新实践和第二课堂等教育教学环节,使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从关注教师教得好转化为更多地关注学生学得好。

  (4)文化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基本、深沉、持久的力量。从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大学是个文化机构。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郭秀丽,2014)。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人为主体,以知识及其学科(专业)为基础,是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的总和,是创造和发展大学凝聚力、教育力、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力量源泉。时代呼唤有灵魂的大学(熊芳,2010)。文化是大学之魂,它深深地蕴含在大学之中。一所好大学必然有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有的文化自信。大学文化作为人类文化中的一种高层次文化,不仅服务于社会,而且可以引领社会(颜廷兰,2007)。同时,大学文化也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和完成社会责任的根本保证。校风、学风、教风是大学精神和文化的集中反映,对此有个形象而生动的比喻:“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因此,聚焦大学文化,建设大学文化,凝炼大学精神,培育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是新时代大学教育思想和观念的题中之义。

  (5)卓越观。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明确提出要体现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建设高质量的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一流的本科教育教学。国内外有着普遍共识,一流的本科教育是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基础(马陆亭,2016)。因此,在推进“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高校必须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一流的本科生教育体系。

  (6)特色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明确地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黄宝印,2015)。特色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新时代致力于“双一流”建设的中国大学必须树立特色发展的教育观念,以特色体现办学理想、以特色提升办学实力、以特色保证办学质量、以特色增强办学自信。

  用教育思想武装头脑,就是在学懂弄通上下功夫,不是孤立地学而是联系地学、不是零散地学而是系统地学、不是局部地学而是全部地学。重要的是把学习教育思想转化为落实中央和国家要求的行动自觉,转化为指导一流大学建设实践的行动自觉,把思想认识落实到思路上、举措上、成效上。

  (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丁钢、陈先哲,2014)。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目标、新战略和新要求,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和新特征,提高站位、拓宽视野,不断完善新时代办学治校的新理念、新思路,勇于承担新时代高校“四个服务”的新使命。正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所说,纵观教育发展史,国家发展同大学发展总是相辅相成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2)加强党的建设,突出政治建设的首要位置。强调:“要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为此,高校要坚定不移地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始终坚持“四个服从”。强化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层层压实管党治党责任,建立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化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党建、统战和群团工作。

  (3)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人才培养这一根本问题。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和高校受到的各种思潮和不同文化的冲击,高校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推进落实“四个实施方案”,全面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着力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推进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加强思政队伍建设。
网上阅卷系统http://www.ahk***/
电子图书馆软件http://www.ahk***/
合肥其他商务服务相关信息
4月30日
注册时间:2014年10月15日
UID:158830
---------- 认证信息 ----------
手机已认证
查看用户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