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民营经济在发展历程中也不断续写着新的辉煌,业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5年全国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平均水平达到60%左右,部分发达省份更是高达80%以上。与此同时,我省的民营经济也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轨迹。2015年,面对全省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的严峻形势,我省民营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超过50%,占据了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全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29.3万户,市场主体共计达到173.9万户;1-11月份全省民间投资完成7334亿元,占全省投资比重达61.5%,且投资大多集中在高技、金融、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为我省的经济转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虽然从纵向来看,在发展历程中我省民营经济努力跨过了一道又一道的障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发展不足依然是我省民营经济的大实际。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总量不大,2015年全省中小企业户数占全国中小企业总数的比重不到1%;二是水平不高,我省多数民营企业仍然在产业链的低端徘徊;三是结构失衡,煤、焦、冶、电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高达74%;四是融资困难,民营经济“缺血”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五是人才缺失,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和技术能手成为大短板。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和实现富民强省的关键时期,民营经济将面临着全新的发展环境,并将肩负着更大的历史使命。首先,发展民营经济是推动全省经济整体复苏的现实需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强大的、富有活力的民营经济,换句话说“民营活则经济活”。步入新常态以来,全国经济增速整体下滑,我省经济更是经历了断崖式的下降。近年来我省经济运行数据显示,2013年GDP增长8.9%、2014年增长4.9%,到2015年下降到3.1%,尚不到全国平均增速的一半。面对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唯有走“民营突破”的道路,充分民营经济的活力,才能推动全省经济的稳步复苏。其次,发展民营经济是实现我省经济全面转型的内在要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省份,转型发展在我省发展史上一直以来都是焦点所在。当前,我省的产业结构仍处于“一煤独大”的困境,转型的压力空前巨大,迫切要求将民营经济作为全省转型攻坚战的主战场,通过实施“民营突破”,努力实现全省经济的全面转型。后,发展民营经济是兑现“富民强省”承诺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面对政治、经济、生态等问题的立体性困扰,省委、省政府对全省人民作出了“富民强省”的庄严承诺,迫切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为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为要务,做大做强民营经济,巩固好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
“十三五”时期,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同时配套更加积极的政策措施,从根本上破除制约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难题,全力推进民营突破。
在破解市场准入上下功夫,不断开拓民营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坚持“法无禁止皆可为”,加快清理整顿现有不合理的市场准入限制,积极鼓励省内外各类民间投资在我省“落地生根”;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推进上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在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为企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加快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合理把握“放”与“管”,在“放”的同时要加强制度法规方面的监管力度,在“管”的同时要尽可能把该放的放到位,做到放而不乱、管而不死;加强行政部门间政策法规的衔接力度,打破“各管一摊、各自为政”的利益僵局,使政出多门导致的“盖章难、难盖章”的状况得到根本性改观。
在优化发展环境上下功夫,为民营经济提供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构建服务型政府,让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牢牢扎根于全省各级干部内心深处,为全省民营企业提供更优质、更、更快捷的服务;加快推进政务信息的公开、透明,让政府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从制度层面筑牢廉洁政府创建的防火墙;加快完善法治环境,让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充分得到法律保护,大程度上减轻企业的后顾之忧;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引导企业诚信经营、诚信合作,让“诚信晋商”的历史在全社会重新点燃。
在结构调整上下功夫,让民营经济在各行各业全面开花。充分发挥我省煤、焦、电等传统工业基础优势,引导企业创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传统工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对一个国家而言,农业是“立国之本”,对个人而言,老百姓深信“家有余粮心不发慌”的深刻道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财经视频http://video.12***.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