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论语·公冶长》中,有一段话: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
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意思是说:
有一天,孔子故意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到底哪个强一些呢?”
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他比呢?他闻一知十,我呢,闻一知二。”
孔子点头说:“你不如他,我也不如他啊。”
这个颜回闻一知十的能力,竟然让孔子也自觉不如,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其实,你只要掌握了下面3个步骤,虽然不一定比颜回厉害,但做到举一反三还是绰绰有余的:
◆ 步骤一:让自己开始思考
◆ 步骤二:提炼可迁移经验
◆ 步骤三:多情境应用纠偏
步骤一:让自己开始思考
做到举一反三的 步,就是要让自己开始思考。
以了解“举一反三”为例。举一反三的定义是: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
我这么一解释完,你是不是就懂了,然后没有疑问了?
如果是的话,那我就有下面5个问题想问你了:
提问1:所有的情况、道理都可以类推吗?如果不可以的话,什么样的情况、道理适合类推,什么样的不适合类推呢?
提问2:应该以什么样的相似性或相关性类推呢?
提问3:举一反三有什么弊端或应用限制呢?
提问4:有比它更好的方法吗?
提问5:你怎样才能掌握举一反三呢?
上面这5个问题一思考,是不是发现自己还真不理解“举一反三”呢?
这就是为何 步要让自己开始思考的原因。咱们的大脑在认识事物和现象的时候,是有非常强烈的偷懒倾向的。
这种偷懒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 没有问题
就像你听完举一反三的解释后,没有问题一样。
② 浅层思考
很容易以感官感受到的表象做出认知,而不愿意去提炼现象背后的抽象本质。
而举一反三需要的却是要抽象出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可是“会偷懒”是咱们大脑天生的机制,那要怎样才能让这个懒家伙动起来呢?
有一个好方法:提问清单。
通过提问清单的显性化提问,你的大脑就会开始思考了。
关于提问清单的使用,我给你举两个例子:
示例1:概念性知识三问
在《学习力:颠覆职场学习的方法》这本书里,我有给你建议一个学习概念性知识时的提问清单:
提问1:这个知识什么时候产生的?为什么在这个时点产生?这个时点之后还有更新的理论产生吗?
提问2:这个知识可以与其它知识或经验有什么联系?
提问3:这个知识至少在哪3个场景下可以使用?在哪3个场景不适用?
你在学习任何一个新概念时,只要记得问自己上面这3个问题,你的大脑就不会偷懒了,对所学概念的理解也就更深入了。
示例2:用三分法记读书笔记
《学习力》还介绍了一个以三分法记笔记的方式,是对概念性知识三问的深入应用。它不只是针对单个概念做三问思考,而是可以对整本书的内容做思考,并且沉淀记录下来。
▲ 三分法读书笔记
将笔记页面分为三个区域——阅读区、理解区和心得区。
① 阅读区是对原文的提炼。
② 理解区则是概念性知识三问后的思考输出。
③ 心得区和理解区的本质是一致的。只是一个笔记页上会有多个知识点,理解区是针对1个或多个知识点的,而心得区是针对整个页面所有知识点的。
通过这种记笔记的方式,你的大脑不仅会主动思考,而且更能将知识串联起来,并且更有可能去用。
步骤二:提炼可迁移经验
有了“步骤一:让自己开始思考”的前提后,你就可以开始“第二步:提炼可迁移经验”了。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
人首先对某个或某类事物的部分属性取得认识,然后在实践中证明这类认识的正确性,再逐步积累为对这类事物一般性的认识——这就是“举一”的过程。碰到新问题、事物或现象时,就会调用与过去相同或类似事物的认识做指导——这就是“反三”的过程。可见举一反三的关键是 “举一”,也就是要抽象提炼出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或规律。
“举一”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就不容易了。就像有人做了一辈子会计工作,除了记账越来越熟练外,一点都没理解到会计的本质,因此完全做不了业务管理的工作。实际上,一个掌握了会计本质的财务人员(好工作,上才汇),对业务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转业务岗会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
那要怎么做,才不会只是成为一名熟练工,而能抓住本质呢?
一个相当有效的方法就是:多多从现有工作中提炼可迁移的经验。
本质一定是可迁移的,因此只要你有意识地在工作中去提炼可迁移的经验,自然就更容易抓得到本质。这就是为何在《学习力》中,我们建议你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时,要像下图一样,至少建两个笔记本的原因。
▲知识体系的两个笔记本
① 可迁移笔记本
将你的 关键素质、核心能力 、一般技能(如PPT、数据分析等)和通用知识(如哲学知识等)放在这个可迁移笔记本中。这样可以时时提醒你提炼出可迁移的内容,有助于你未来的岗位迁移或成长为跨专业的“举一反三”型人才。
② 岗位笔记本
岗位笔记本里放你当前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这样会更聚焦,能快速在现岗位上产生效果。以后每有一个新岗位,你就可以新建一个对应的笔记本。
这种构建知识体系的做法,既能帮你做到对现岗位的聚焦,又能显性地提醒你积累可迁移的知识和经验,从而更容易抓住本质,做到举一反三。
步骤三:多情境应用纠偏
其实,做到前两步“让自己开始思考”、“提炼可迁移经验”之后,你已经可以举一反三了。只不过这种举一反三,有时会是错误的举一反三而已。
为什么呢?
因为事物或现象背后的本质一般是内在、隐蔽、深刻的,不太容易被发现和掌握。因此,我们提炼出的可迁移经验,很多时候都是根据片面,或表面现象的相似(或相同)而作出的错误认识。
厉害的人都在才汇云找工作
合肥其他招聘招聘相关信息
2023-08-01
2023-03-19
2022-10-18
2022-08-26
2022-08-15
2022-06-02
2022-06-01
2022-05-13
2022-04-28
2022-04-24